城市荣誉
2017年11月,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(区)。
2018年12月,被列为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。
2019年12月,国家民委命名日喀则市为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”。
2020年10月,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(县)。
2021年5月31日,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示名单。
2021年7月16日,日喀则市入选“自治区双拥模范城(县)”拟表彰对象名单。
2018年12月,被列为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。
2019年12月,国家民委命名日喀则市为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”。
2020年10月,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(县)。
2021年5月31日,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示名单。
2021年7月16日,日喀则市入选“自治区双拥模范城(县)”拟表彰对象名单。
文化事业
截至2019年末,日喀则市共有各级群众艺术馆、文化馆(站)19个,204个乡镇文化站。各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1个,县级艺术团18支。中波转播发射台7座,广播电视台18座,调频转播发射台18座,电视转播发射台18座。其中,县级及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18座;农牧民直播卫星入户率达到99.9%。广播、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.99%和99.01%。地方报纸印刷353.22万份,发行346.13万份。
文化事业
截至2019年末,日喀则市共有各级群众艺术馆、文化馆(站)19个,204个乡镇文化站。各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1个,县级艺术团18支。中波转播发射台7座,广播电视台18座,调频转播发射台18座,电视转播发射台18座。其中,县级及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18座;农牧民直播卫星入户率达到99.9%。广播、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.99%和99.01%。地方报纸印刷353.22万份,发行346.13万份。
气候变化
日喀则大致有3种区域性气候。喜马拉雅山以北和冈底斯-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区,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;冈底斯-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少部分地区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、干旱气候;喜玛拉雅山主脊线以南地区属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。日喀则总体的气候特征是:空气稀薄,气压低,氧气少;太阳辐射强,日照时间长,年平均达3300小时,高原紫外线强烈;
气温偏低,年较差小,日较差大,年平均气温西部亚寒带地区为0℃,东部温带地区为6.5℃,年平均气温为6.3℃,可算是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冷月份平均气温为2~12℃,暖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0~18℃,年平均日较差西北部为16℃,东部为14℃;干季和雨季分明。每年10月至翌年4月,干旱多风,低温少雨雪,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%,为干(旱)季或风季。5至9月,气候温和,空气湿润,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90%以上,降水量集中在7-8月份,为雨季。此时多夜雨,多雷暴冰雹,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70-80%以上。
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,东部较多,在200-430毫米之间,西北部偏少,少于200毫米。东部降水比西部早,降水年际波动大;日喀则无霜期在120天以上,境内降雪强度小,雪域集中在亚东帕里-聂拉木-定日的南部一带;喜玛拉雅山南坡的亚东、樟木、吉隆、陈塘、绒辖终年温暖,雨量充沛,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,暖日平均气温在18-22℃,具有高山亚热带气候特点。
气温偏低,年较差小,日较差大,年平均气温西部亚寒带地区为0℃,东部温带地区为6.5℃,年平均气温为6.3℃,可算是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冷月份平均气温为2~12℃,暖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0~18℃,年平均日较差西北部为16℃,东部为14℃;干季和雨季分明。每年10月至翌年4月,干旱多风,低温少雨雪,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的10%,为干(旱)季或风季。5至9月,气候温和,空气湿润,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90%以上,降水量集中在7-8月份,为雨季。此时多夜雨,多雷暴冰雹,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70-80%以上。
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,东部较多,在200-430毫米之间,西北部偏少,少于200毫米。东部降水比西部早,降水年际波动大;日喀则无霜期在120天以上,境内降雪强度小,雪域集中在亚东帕里-聂拉木-定日的南部一带;喜玛拉雅山南坡的亚东、樟木、吉隆、陈塘、绒辖终年温暖,雨量充沛,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,暖日平均气温在18-22℃,具有高山亚热带气候特点。